
赵升吨,197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6月留校任教,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院执教至今。1999年6月晋升教授。2000年12月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9年全国首届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赵升吨教授现担任全国数控成形装备联盟副理事长、全国塑性工程(锻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航空机电分会委员、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锻压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新能源汽车联盟副理事长。担任《机床与液压》《锻压技术》《模具技术》《液压与气动》《流体传动与控制》《精密成形工程》《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智能机器人》等10本国内著名科技杂志编委。
迄今,赵升吨教授已主编及参编7本专著与教材,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6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1项。已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点基金、5个面上基金),作为组长和副组长主持了两项国家863项目,2009年以来参与了国家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中的7项课题,承担了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课题。
赵升吨教授组建了以张琦教授、张大伟副教授,讲师范淑琴、李静祥、韩宾为核心,由20多名在读博士研究生,40多名在读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携手奋进、互助友爱、融洽和谐的“智能控制室”团队。
赵升吨教授领导的“智能控制室”一贯倡导和谐“家”文化,数十年来一直坚持团队内部的篮球、乒乓球、文艺会演、唱歌等集体活动。团队采用“弹性工作时间制”,最大限度利用个人有效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研究方向采用“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兼顾”的方式,既坚持机电设计、建模、出图、制造到实验的独立项目过程,也打造“无隔挡”科研环境,坚持多人探讨、项目传承的合作项目过程。在团队作风上,赵升吨教授亦师亦友,坚持做人以“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为基础,做事以“翱翔前沿、交叉融合、循序渐进、宏大刚毅”为准则,注重细节礼貌的养成,形成尊师重教,团结友爱的好风气。
2012年以来,赵升吨教授领导的智能控制室共有李泳峄博士研究生等8人次获博士国家奖学金,刘大洲等11人次获硕士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标兵称号,1人获得学术之星称号,多人获得优秀毕业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硕士研究生入学以来,人均发表专利1篇。团队研究生的竞赛活动也取得骄人战绩:2015年5月,钟玮、杨雪松获得AAM杯亚洲高校技术创新方案设计竞赛全国亚军。2015年7月,刘大洲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全国二等奖。2015年12月,钟玮、杨雪松获广汽丰田汽车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冠军。2016年1月,刘大洲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2016年3月,薛江鹏、马子健获AAM杯亚洲高校技术创新方案设计竞赛银奖。2016年4月,刘大洲获第一届“交通?未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三等奖。2016年5月,杨雪松、杨红伟获广汽丰田第一届校园挑战赛季军。2016年9月,马旭获中国创翼大赛银翼奖。2017年4月,马旭、马保伟、古玺获腾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17年8月3日,美国车桥亚洲总部(AAM)及研发中心举办的由来自日本、韩国、泰国和中国的著名高校参加的“2017AAM杯亚洲高校技术创新方案设计竞赛”中,硕士研究生吴凡、遆剑的新型汽车驱动与传动的创新方案荣获冠军。
在科研中学会成长,在团队生活中学会感恩。在赵升吨教授看来,只有培养出有创意的人工智能研发者,才能研发出具有前瞻性的人工智能,才能赶超世界一流智能控制,永立科研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