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新学期,新生报到如期而至,入校的同学们应接不暇。但还有那么一群人,却选择暂时离开学校,毅然投身于军队。自动化41班何玉明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穿上代表荣耀的军装,他坚定地踏上前往新疆军区某装甲团义务服兵役的道路。
新兵养成:“吹毛求疵”
当初参军时,何玉明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锻炼自理能力,而军旅生活正好能够满足他这个愿望。服役期间,规律的生活方式帮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也在整理内务方面总结了“四步法”诀窍:扫拖抹摆。“床底,窗台,玻璃以及各类死角,用一个不恰当的词就是‘吹毛求疵’。”何玉明这样形容他们标准。
部队中体能训练更是少不了的,何玉明回忆道:“每周有五个体能训练,其中两个是武装五公里训练,一个是徒手五公里,每周还会有不定时的紧急拉动,晚上还会进行夜间训练。”这其中的艰苦是别人永远也体会不了的。
现在,何玉明已经退伍,但他常常想起在部队的哪些日子,想起他在那里奋斗的时光,“很多时候我会对自己说,那样艰苦的日子我都挺过来了,我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那是一种非比寻常的经历,一种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力量。”
参军两载:艰苦难忘
第一次进入营区时,何玉明最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大的坦克模型,还有毛泽东所提写的“人民装甲兵”五个字,这令他十分欣喜,期待着能在“陆战之王”里作战。在第一次战斗射击训练中,他被坦克的“怒吼”深深震撼,“那时,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些装甲武器的巨大威力,以及自己作为一名士兵所肩负的责任。”在他的眼里,熟练操作坦克是必备技能,因为他明白必须要用这个“大家伙”保护好自己身后的战友。
一次全团五公里奔袭的经历同样让何玉明印象深刻。“因为最终成绩取全连最后一名战友的成绩”,所以在奔袭期间,大家都为了集体的荣誉不懈前行,以强帮弱,相互鼓励,就像《士兵突击》里钢七连在雨中奔袭的场景再现一样。何玉明说:“在那个时刻,每个人都会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那种战友的情谊,那种在战场上不抛弃不放弃的感觉,将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上。”几经训练,他们已经可以无条件地信任部队里任何一位战友,“因为在战场上,他们都是你生死相依的战友。”
记得中印边境对峙时,他作为西藏驻军的一名战士,刚开始也不免有些紧张和害怕。但看到战友们都先后前往一线,他也更加明白“军人”两个字的含义,“自己既然是一名军人,就该上场杀敌,这不正是军人的职责所在吗?”
离开军队:感慨万千
入伍以前,何玉明对军队没有太多直观的印象,但两年的军旅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以前从来没觉得军人要承受这么多的东西,总觉得和平年代哪里有沙场点兵,但真正进入这个集体才知道军人真正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在部队,因为“荣誉”“祖国”而深受震撼,因为“理想”“热爱”而泪流满面。“这是我作为军人最刻骨铭心的事,在那一刻真正忘记了自己,真正把自己融入了国家,真正体会到了最大的快乐。” 两年前,他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这段经历终将为他的人生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他已脱下军装回到学校,但他做出了承诺:“若有战,召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