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eR/i_top_xjtu.jpg
新闻网首页 交大首页
主页新闻 综合新闻
教育教学 科研动态
外事活动 招生就业
院部动态 多彩书院
校园生活 思源讲堂
人物风采 校友之声
医疗在线 社会服务
媒体交大 新闻纵横
新闻专题 图片新闻
视频交大 理论园地
信息预告 校园随笔
 
 

【双一流与创新港】靳小怡:“双一流”引领社会科学发展

创新港助力公共管理学科腾飞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7-11-16 22:03 点击:

在全力推进创新港建设过程中,学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A类高校建设名单,作为普通教师的我倍感鼓舞。我相信入选“双一流”必将赋予创新港建设更新的机会,更高的平台,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学校创新港的建设也必然丰富“双一流”新的内涵,开辟中国高校发展的新模式。“双一流”和创新港相得益彰,为促进学校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学科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大机遇。人文社会学科一方面可以在“双一流”和创新港建设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贡献于学校发展,践行“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目标。作为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谈一些个人的思考和想法。

“双一流”建设应以人才培养为本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大学之根本在于人才培养,长期以来旧的教师考核制度带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很多大学教师对各类课题趋之若鹜,而对教学与公益服务工作简单应付、甚至弃如敝履。部分青年学生将有一份收入高、环境优渥的工作作为求学唯一目标,缺乏人生追求和理想,课程学习只为应付考试、科研项目参与止步于导师的“规定动作”,自身学习态度涣散、缺乏内动力,试问这样如何能培养出杰出科学家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长期以往,中国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基础与科研素养的培养将继续落后于世界一流高校,“双一流”建设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当“做人如果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成为网络流行语。作为教师,我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老生常谈”的思想教育才应该继续成为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利器,品德养成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如果说导师是科研团队的领头羊,那么研究生就是团队的主体力量,是学术创新的主要实践者。导师能力再强,没有得力的强兵强将,势必独木难支。因此,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依然重要,关键是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践行更加科学全面的教师考核办法,逐步完善教师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让教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科研与教学并重。

人文社科领域的双一流建设应以中国学派建立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这标志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从概念到范畴到逻辑体系,甚至研究成果的评判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被西方牵着鼻子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舞台上缺少话语权,唯SCI、SSCI崇拜,照搬西方的一些范畴概念和研究范式,动辄以模型、方程等“西式八股”来解释中国故事,很多时候都弄得隔靴搔痒、南辕北辙。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共性规律,但更多地体现出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国正在经历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独特的实践创新,基本上很难套用西方社会总结出的模型和公式来解释。要建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来回答、解释中国的社会大变革,这不但需要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更要坚持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

西安交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建立建设“中国学派”?在全国高校都在发力“双一流”建设的氛围中,西安交大的人文社会学科需要将西部的地理劣势转化为发展特色,把发展制约和约束转化为发展条件和激励,制定定位准确且有特色的发展目标。首先,要厘清主要矛盾,明确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究竟是方向问题,还是人才的问题,还是体制机制问题。其次,要清楚发展环境,应该了解兄弟学校和学科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要清楚学校以创新港为抓手已经推出的人事、组织、工资等改革措施,及其形成的新微环境,进而紧紧围绕西部条件约束下的“三个面向”,制定近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高校是创新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是创新行为主要的策源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双一流”建设就是各所高校参加的“创新”锦标赛;在建设目标、内容和成效上的创新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就可能在比赛中占得先机、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公共管理而言,首先,应深刻领会当前发展的重大需求,了解需求才能催生动力;中国具有独特的治理体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需要总结已经形成的中国经验和规律,同时要为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中国解决办法。其次,要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实现从“中国化”到“中国的”的转变,现行公共管理理论基本来自西方,是西方政府管理实践的总结,由于治理环境、体制、文化、价值取向和传统等的差异,使得西方经典理论用于中国实践时必然存在“中国化”的问题,这是一个创新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中国的”,创新性将更强,对人类知识库的贡献将更大,也是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日本的科研创新重在对本国问题的解决,并不看重英文论文的发表,而是将本国的具体问题“做到极致”,得到世界的认可便水到渠成。另外,哲学社科领域一直缺乏国际、国家级大奖,这也应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第三,中国公共治理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平台,热点问题很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行重点突破。“双一流”建设是有时间的创新比赛,条件约束也决定了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在3-5年内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应该立足学科实际,解决重点问题。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而这些民生问题与我校公共管理学科及研究方向不谋而合,为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安交大哲学社科的发展,应瞄准西部发展问题,特别是西部发展面临的教育、就业、保障等民生和社会政策问题,将之定位为公共管理学科创新的突破重点。

让创新港成为智库建设的主阵地

产学研结合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特别对具有鲜明实务导向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公共政策与公共治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更是如此。创新港旨在建立没有围墙的新校园,更好地与相关政府部门对接,更好地为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打造一流智库,让西安交大的公共管理学科真正成为经世致用之学。为此,创新港的建设应注重搭建与政府合作的平台,保持社会问题及政策研究与政策推动之间的渠道畅通且高效运行,探索公共管理的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途径与机制。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地区的逢甲大学是具有鲜明政策研究导向及较强公共管理及实务操作的科研机构,是台湾中部地区“产官学”合作平台,承担了大量地方委托项目。以建设学院的地理资讯系统研究中心为例,其拥有150余名全职人员,每年承接各类项目收入超过6亿台币,占全校项目总收入的四分之三左右,地理资讯系统研究中心与防灾研究中心等为台中市防灾减灾和台风预报等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数据服务,是当地防灾、抗灾工作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其做法和经验对于我校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公管学院的社科研究基地等智库建设和社会实验基地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

我所在的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有着优良的社会担当传统,始终将学术研究和中国问题结合。将理论研究、机理研究、政策研究和治理实践有机结合,对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民工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农户生计策略和环境保护、土地评价与管理、儿童出生登记、农村老年人生活福利等问题展开系列研究,特别是以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为基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改善女孩生存环境的实验区,直接促成国家级公共政策和战略行动“关爱女孩行动”。从研究所创始人蒋正华教授、朱楚珠教授,到现任所长李树茁教授,无不用行动和贡献诠释着这种担当和投入。“双一流”建设为研究所,特别是我在的研究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将继承和发扬研究所的传统,为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靳小怡,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青年拔尖人才A类,西安交通大学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口学会理事、陕西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社会学会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理事。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受陕西省三秦人才支持计划和陕西省人文社科英才计划支持。主要从事婚姻家庭、家庭养老、城乡人口迁移、性别失衡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合作出版专著8部,发表中英文论文9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获第五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

个人邮箱:xiaoyijin@mail.xjtu.edu.cn

 【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创始人和名誉所长是蒋正华和朱楚珠两位教授。研究所下设人口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老龄与健康研究中心、房地产研究所。2015年12月,作为主要成员单位之一,社会治理和社会政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正式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目前团队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李树茁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有专任教师14名。团队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4人入选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研究团队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合作研究的6篇学术论文先后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科学》《自然》和《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编辑:朱萍萍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信息预告 更多
 
 
栏目新闻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   微信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 新闻流程
  版权所有:西安交大校园文化管理办公室 网站建设: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 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