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eR/i_top_xjtu.jpg
新闻网首页 交大首页
主页新闻 综合新闻
教育教学 科研动态
外事活动 招生就业
院部动态 多彩书院
校园生活 思源讲堂
人物风采 校友之声
医疗在线 社会服务
媒体交大 新闻纵横
新闻专题 图片新闻
视频交大 理论园地
信息预告 校园随笔
 
 

【双一流与创新港】张志成:高举高打,凝心聚力

依托创新港再创化学新辉煌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7-11-15 10:44 点击:

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名单尘埃落定,我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自2017年2月起破土动工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主体楼群也陆续封顶,丝路大学联盟、丝路青年学者论坛等有序推进,为我校乃至陕西高校的国际化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是未来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西安交通大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交大人也正以全新的面貌、高速度、高质量、大智慧追赶超越,通过一流大学与创新港建设密切结合,快速推动西安交通大学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作为中心科学的化学学科,在我校的整体一流大学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校确立的战略必争学科之一,此次学科评估中化学学科由2012年的全国48位快速跃升至32位,同时还非常好地支撑了电气、力学、物理等其他理工学科。作为一个没有博士点、没有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平台、没有大牌资深教授和团队的年轻学科来说,取得如此快速进步是学校大力支持、学院领导决策、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2020年的大考,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地瞄准正确的方向、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致、充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持续的投入与自我争取相结合,化学学科才会取得更加快速的进步,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兄弟高校的差距,在2030年实现部分方向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聚焦国际前沿,凝练特色方向,重点投入建设,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与国内传统化学优势高校相比,我校化学学科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经过985和211建设资金的投入,已经建起了基本的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一些特色研究方向初步形成。然而,与兄弟高校相比,在各个方面差距依然巨大,尤其是在传统化学学科方向方面,无论从师资队伍还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短时间内都无法取得领先。因此,发挥我校工科优势,在化学与机动电等优势学科的交叉中,凝练出特色研究方向,如以具有光、电、磁等功能的新物质相关的化学新反应、化学物理机理、新应用为导向,从原子、分子、微纳米结构尺度出发,发现结构可控、功能可调的新物质和新物态,推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变革性发展。在这些研究热点方向,提早布局、重点投入、有针对性引进高水平师资队伍,能够实现短时间内跻身国际一流水平。

坚持高端引进,择优培养在职,分类管理使用,发挥团队优势,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利用丝路大学联盟、丝路青年学者论坛等,大力引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师和极具潜力的中青年才俊是快速提升队伍质量的捷径。坚持对在职师资队伍进行全面提升和择优重点扶植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师资队伍整体提高和高端人才局部突破,这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化学学科除了专业建设以外,还承担着全校的各类基础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如何根据各个教师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绩效奖励和个人发展相结合,优化岗位配置,激发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主动性,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是未来管理方面的重点。通过教学研究室和科研团队/研究所的建设,优化人才队伍和资源配置,形成人才梯队,这是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主动争取投入,高效使用资金,绩效主导配给,公平公正管理,创建交叉特色创新港。创新港大部分建筑已经封顶,内涵建设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主动出击争取外部资源是每位交大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唯有从上到下人人发挥能动性,利用一切力量开辟建设资金来源,才能顺利完成预期建设目标,这是交大一流大学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发扬优良传统,精打细算,合理使用每一分钱的建设经费,杜绝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通盘考虑严把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关,这是在有限的资金投入情况下高效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的经济基础。建立以点面结合、绩效考核为依据的建设资金分配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一切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出发点,避免过度管理,激发各级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这是建设创新港的制度保障。在创新港利用我校的工科优势,依据各学科的特点,突出学科的交叉特色,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机理、建立新方法,这是从源头实现创新的根本。

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中国特色、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是一流人才的培养,这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校应将培养各领域的顶尖人才作为关键指标,与各行业的专业骨干相结合,深入思考和广泛研究未来一流人才所必需的人文、情感、哲学、专业、国际化、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并从招生到培养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设置、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升、人才考核体系和质量跟踪等各方面进行深化改革,真正创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新体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精准培养,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实现一流人才的培养和一流师资队伍的共同成长。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尤其要重视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培养方案到各个实践环节的设置,探索出一套“基础-综合-创新”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利用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实验竞赛、科研训练等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化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一系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取得、高比例的本科生SCI论文的发表等,显著提升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其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发布只是开始,也是西安交通大学这所具有120多年历史的老校的新起点、新挑战和新机遇,交大人必将发扬西迁精神,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方针,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片沃土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提供力量源泉。作为自设建设学科和战略必争学科的化学,将在现有基础上,坚持聚焦国际前沿、凝聚优质队伍、建特色创新港、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化学腾飞、助力一流工科建设,再创新辉煌。

 

【作者简介

张志成: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应化系教授,理学院化学学科主任。1995-1999、1999-2002年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后于2005-200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5月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工作。2012年至今任化学学科主任。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新型氟聚合物的设计、改性方法、氟聚合物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研究、电活性氟聚合物及其在高储能电容器、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等。目前共计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0,被引用1300余次,论文H指数为22。入选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任IET Nanodielectric期刊编委,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介电复合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获西安交通大学第八届“伯乐奖”。

个人邮箱:zhichengzhang@xjtu.edu.cn

 

【有机与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简介】

有机与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陕西省百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组成了绿色合成中心、电功能高分子中心、高分子合成降解中心三大团队。研究所以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科学为基础,从分子结构与功能设计出发,发展绿色合成与可控聚合新方法,同时研究高分子链结构的生成和降解过程,借助分子模拟技术探索反应机理,开发具有生物活性、光、电、磁等功能性新物质,发展其在智能穿戴、生物医学、电气、电子、国防军工等领域的新应用。近年来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防军工及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及应用。

编辑:朱萍萍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信息预告 更多
 
 
栏目新闻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   微信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 新闻流程
  版权所有:西安交大校园文化管理办公室 网站建设: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 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