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eR/i_top_xjtu.jpg
新闻网首页 交大首页
主页新闻 综合新闻
教育教学 科研动态
外事活动 招生就业
院部动态 多彩书院
校园生活 思源讲堂
人物风采 校友之声
医疗在线 社会服务
媒体交大 新闻纵横
新闻专题 图片新闻
视频交大 理论园地
信息预告 校园随笔
 
 
【交大力量】张小栋:把援疆当事业 把新疆作故乡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7-09-07 09:21 点击:

走进中三楼2326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窗台上摆着的一连串跟新疆有关的物品:“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荣誉证书、援疆工作二等功奖牌、新疆大学颁发的感谢证、与结对认亲的亲戚的合影……这都是张小栋的“宝贝”,它们连接着一份事业,凝结着一份浓浓的援疆情。

张小栋是西安交大机械学院智能检测与仪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第八批援疆干部,张小栋被派赴新疆大学担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参与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工作。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张小栋收获的,是事业,是情谊,是更加坚定的自己。

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目标下功夫

“这是组织交给我的政治任务,我一定要完成好!”接到援疆任务之初,张小栋就在心中给自己提出了要求。如何做好援疆工作?怎样才能帮助受援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一定要搞好民族团结,虚心向当地老师学习,在深入调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临行前,王小力常务副书记的一席话,给张小栋打开了思路,指明了工作方向。

在援疆期间,张小栋推进的每一项工作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经过深入调研之后才着手开展。来到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小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阅学院历史和成果材料、查看实验室、与教师座谈交流……一番功夫下来,张小栋发现学院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凝练学科方向,搞好科研平台建设。

找准了目标,接着就是对着目标精准发力。

结合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大战略需求,张小栋提出了筹建“资源利用与节约装备重点实验室”和“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工作思路和实施规划。同时,他抓住学校建设机遇,积极组织谋划,促成了袁亮教授牵头申报校级“智能机器人”创新团队和乌尔开西教授牵头申报校级“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并成功获得新疆大学批准立项。

为了能尽快与当地的民汉老师“融为一家”,张小栋坚持每天轮换在民、汉餐厅吃午饭。别看这每天一顿小小的午餐,不仅拉进了与民、汉教师和干部的感情,而且从就餐的闲谈中更容易掌握到学院发展亟需的很多宝贵、真实的信息。譬如,在交流中他了解到,学院引进的青年千人袁亮教授虽然年轻,却在机器人领域很有想法。经过多方了解,反复听取意见,并和袁亮深入交谈后,他鼓励其申报“智能机器人”创新团队。

如今,“智能机器人”创新团队不仅获学校批准,作为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袁亮更是成长迅速。在张小栋的推荐下,他到知名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到国家基金委工材部机械工程学科处担任项目主管助理……“真的非常感谢张老师对年轻人的帮助和扶持。”袁亮曾满怀感激地表示。

以科研为核心,打出提升组合拳

“炮声隆隆除旧岁,新大机械迎鸡年;国基申请虽困难,全院上下齐动员;天山论坛频举行,众多专家把路引。交大支疆促进展,又派学者进京援;科研创新责任重,固边建疆首当先;民汉同事共努力,定让基金翻一番。”

这是2017年大年三十,张小栋即兴创作的小诗。他将其发到了学院的微信群,激励全院教师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热情。小诗文字质朴无华,字字入情入理,饱含了张小栋对援疆工作的满腔热情。

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张小栋针对学院科研水平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科研为核心,拉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项目申报、对外交流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打出了科研提升的“组合拳”。

除针对学科凝练方向、建设科研平台之外,他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知名学者来校,先后举办了1次新大讲堂、5次天山学术论坛等11场次的精彩学术报告,大大活跃学术氛围;他改革科研奖罚激励机制,对撰写国家基金申请书给予年终绩效奖励,对获得国家基金给予学科建设经费购买设备专项配套;加大与对口支援高校——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的合作,实现两院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撰写的一对一帮扶辅导,形成了政策与指导“双管齐下”,调动教师项目申报积极性;他带领大家积极走出去,与各单位进行科技交流和产学研对接,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学术氛围……

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和付出。在多方努力下,学院学科、平台、项目、交流等可谓“全面开花”:“机械工程”学科赢得自治区高原学科、“机械工程”专业赢得自治区特色品牌专业,成为新疆大学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工科专业,评分位居自治区第一;实现国家基金申请数翻一番(达到34项),为后续几年成功获批较多基金项目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与石河子大学等多家单位签立战略合作协议,“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先进制造子联盟”成功创建。

面对成绩,张小栋总是说自己做的很少,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如愿展开。为此,援疆结束回来前,他总结梳理了工作的不足和进一步援疆的建议,期望能为援疆工作再尽一份力。

以真心为纽带,付出中提升自己

说起援疆工作最大的收获,张小栋提到的不是成绩,而是自己的成长,是与新疆兄弟结下的情谊。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张小栋参加了新疆大学组织的第六批处级干部赴南疆喀什叶城巴仁乡结对认亲活动。当时的他对活动并不是很理解,直到坐了29个小时火车,来到土地辽阔的喀什,见到憨厚老实、纯朴务实的结亲对象、库勒艾日克(5)村的吾不力·斯布古同志,他才真正理解了结亲活动的意义。

“到了村子才发现,村里很多村民汉语都讲得不太好。这就需要驻村干部、援疆干部、支教教师与他们沟通交流,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一对一结亲,正是增加感情和沟通的一种渠道,是稳固边疆的大事儿。”

有了这样的认识,张小栋在民族团结活动中更加注重关心民族的老师和同学,也非常注重培养和大力支持民族学科方向带头人,比如成功推荐买买提明·艾尼教授出席中国航空学会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并作大会主题报告,乌日开西·艾依提教授、居来提·买提肉孜副教授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健康管理与康复科学工程学术交流会议并作大会特邀报告,帮助居来提·买提肉孜副教授深化与吐鲁番维吾尔医医院合作、进行四季沙疗和智慧沙疗技术方面的研究等。

回想起援疆的日子,从刚接到任务之初的激动与忐忑,到为了不耽误交大的科研工作,白天做好新疆大学的工作,晚上又要和交大所带研究生视频指导的紧张与忙碌,仿佛就在昨天。

“援疆工作是巩固边防、稳定新疆、造福全国的大事。”回来后的张小栋觉得自己思想上大局意识、政治责任感更强了。“国家现在这么好的和平稳定环境,确实来自不易,一定要兢兢业业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多为国家做点贡献。”张小栋说。

一年半的援疆路,一生的援疆情。如今人虽然不在新疆了,但张小栋知道,心中已经种下了新疆情结,他已经是“内地的新疆人”。现在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会不自觉地想着,能否让新疆大学的兄弟们参与进来,怎样才能创造更多与新疆大学的交流机会。“如果未来有需要,组织上有安排,我可以再去。”简简单单一句话,平凡质朴,却掷地有声。

作者:胡晓楠
编辑:朱萍萍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信息预告 更多
 
 
栏目新闻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   微信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 新闻流程
  版权所有:西安交大校园文化管理办公室 网站建设: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 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