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eR/i_top_xjtu.jpg
新闻网首页 交大首页
主页新闻 综合新闻
教育教学 科研动态
外事活动 招生就业
院部动态 多彩书院
校园生活 思源讲堂
人物风采 校友之声
医疗在线 社会服务
媒体交大 新闻纵横
新闻专题 图片新闻
视频交大 理论园地
信息预告 校园随笔
 
 
七七事变 我们为抗战而迁陕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6-07-08 22:11 点击:

又逢七月七日,七十九年前发生七七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改变了西安交大二附院的命运。众所周知,我们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及第二附属医院原来都在北京,那时叫北平,而且还是国内非常著名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什么时候到了西安,怎么来到西安,为什么来到西安?查根寻源头,翻书查资料,原来,起因竟是“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经过长期密谋策划,在河北宛平卢沟桥蓄意挑起事端,制造了举世震惊的“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同时有预谋的开始了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摧毁,以达到精神上的彻底征服,而平津地区高校首当其冲成为重要摧毁目标。7月29日,日军进攻天津,以藏匿抗日分子为名,首先开始攻击南开大学等教育机构。作家岳南在其《南渡北归》根据史料有过详尽的描述:“地处天津城南八里台的南开大学,突遭海光寺日军兵营炮火袭击,射击的第一个目标是校内高耸的木斋图书馆大圆顶,第一炮弹着点从圆顶旁擦身而过,第二炮击中目标,巨大的冲击力将图书馆圆顶整个切掉抛入空中,整个书库被压塌。紧接着,日军数炮齐发,南开大学校园内弹如雨下,秀山堂、芝琴楼女生宿舍、单身教师宿舍区均被日军炮弹击中,顿时楼塌屋倒,几十万册宝贵图书和珍稀资料灰飞烟灭。炮击过后,日机凌空在校园内外投放炸弹,校园内残存的建筑以及相邻的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均被炸毁。轰炸过后,凶残的日军又派出大股骑兵与汽车数辆,满载煤油闯入南开大学校园四处投弹,纵火焚烧,整个校园弹片横飞,黑烟滚滚,烈焰升腾。这所由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等人创办、靠各界人士赞助,经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中国当时最杰出的私立大学,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随后不到一月,大批日军进驻北京大学,在校园挂上了日军各分队、小队的日文牌号,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和文学院分别成为日军的警备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北洋工学院等平津地区许多学校都成了数十万日军兵营和毁灭骚扰的目标,许多珍贵图书、仪器仪器和被劫掠,校舍被破环损毁,中国数十年含辛茹苦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中华民族及其精神文化真的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为保护和抢救中国的宝贵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文脉,抵抗日本毁灭中华文化企图,已成为举国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声。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煜瀛、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等102人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军破坏中国教育机关的罪行,提出 “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一些高校迁往内地办学。

此时,国民政府也不得不将中国教育文化及平津地区教育学术界何去何从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紧急考虑。8月17日,在南京召开了以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和中共代表参加的国防最高会议参议会进行讨论。当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宣布“政府为使抗战时期优良师资不致无处效力,各校学生不致失学,并为非常时期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国家需要起见,特选定适当地点筹设临时大学若干所”。9月10日,教育部发布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中央研究院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以“收容北方学生,并建立西北教育良好基础。”并决定由政府组织筹备委员会,教育部部长担任主席,教育部特派秘书和两个临时大学中的原各校校长任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要求迅速赴当地选址筹备,组织师生撤出平津地区在新校舍开课。

由于北平天津已沦陷于日军之手,又逢暑假,由教育部发出的撤退命令只得在平津各校师生中用书信和电报秘密传达,并将成立两个临时大学的消息刊载在其他地区报纸上登,闻知消息,各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们纷纷设法逃离平津两地,辗转奔赴长沙和西安,开始了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悲壮惨烈的高校大撤退、大逃亡。消息传到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后,时任医学院院长的内科教授吴祥凤即召集滞留在院的教授到石驸马大街自己家中开会,传达教育部训令,商讨西迁办学事宜,提出:愿去西安的签名,不愿去的也不勉强。吴祥风、王同观、王晨、蹇先器、颜守民等教授当场签名,表示要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为日伪服务,决定医学院奉令迁陕办学,并合影留念。

此时北平已被日本军、伪军重兵包围,陆路交通被日军封锁断绝,日本军队与汉奸组织以及无良文人也在千方百计阻止各学校搬迁和爱国师生撤退。逃离北平的教职员工只得先进入天津英、法租界,然后搭乘英国客轮经大沽口入渤海,抵达山东龙口或青岛上岸,再换车前往西安。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在西安觅得三处分别安置师生,第一院为西安临时大学校本部,设在西大街城隍庙后街4号,第二院在城外西南角与东北大学(今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同处;医学院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三系、农学院三系、教育系、生物系、地理学系等租赁北大街通济坊楼房做为教室,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第三院,教师自找民房散居在市内。至年底,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教授、助教和医师先后辗转撤退到西安有吴祥凤、徐佐夏、严镜清、蹇先器、王晨、林幾、毛鸿志、颜守民、李漪、刘新民、郭可大、徐幼慧、厉矞华、翟之英、贾淑荣等,及护士主任周美珠、护士长周粹楠、聂玉琨及护士、助产士20余人。10月18日,西安临时大学正式成立,吴祥凤教授被任命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院长。

由此,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迁陕后先后更名为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西北联大医学院、西北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开始了在西安和汉中的艰苦卓绝的兴医办学历程。抗战胜利后,医学院未能复校北平,而是被教育部并入西北大学迁回西安。解放后再次独立为西北医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直到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和第二附属医院。

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与日本帝国主义毁灭和保存中华教育文化的大对决中,平津地区加之沪宁沿海地区近百所学校和教育机构,数以十万计的爱国教师和学生开始了史无前例向内地迁徙的大潮,演绎出古今中外教育史上之空前绝后壮举。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也由此中断了在北平的发展,大义迁陕,烽火涅槃,化身为西北现代医学翘楚,奠基了西北地区的现代医学科学和高等医学教育。在抗战烽火和艰苦抗争中,我们的先贤们筚路蓝缕,坚守“弦歌不绝”的民族文化传统,磨砺并发扬光大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大义情怀,铸就了交大医学人的大医大义、敢于担当的精神传承。

作者:二附院 刘 铨
编辑:力 行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信息预告 更多
 
 
栏目新闻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   微信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 新闻流程
  版权所有:西安交大校园文化管理办公室 网站建设: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 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网络带宽